94.9%!为啥这么高???
4月18日的民航局发布会披露的一个数据引起了我们的注意:3月份的航班正常率为94.9%。
【资料图】
这个正常率的数据还是让人很惊喜的——3月的国内航班量已经接近恢复到了疫情前,但航班正常率却能比疫情前高出一大截——我们查了下疫情前的2019年的航班正常率,是81.65%。
航班正常率提高了十多个百分点,是运行效率提高了吗?还是坏天气或者来自不可说的流控少了?
在前段时间航旅圈发布的一篇相关文章的留言里,不少圈粉提到了同一个词:调时。
那么,到底什么是“调时”?航旅圈咨询了不少行业内人士,尽量用通俗的话总结如下:
“调时”就是在预测未来的航班天气无法适航,或者因预知流控肯定会延误后,航司申请调整航班计划起飞的时间,一般是延后xx时间起飞。
根据这两年疫情期间的政策,起飞前六小时获批的“调时”航班,不计入航班不正常统计内,也就是不算航班延误。
调时由各家航司的运控部门决策,在留言中,我们也看到不少提到最近的调时特别频繁的反馈,也有将航班正常率提高归结为“调时”的功劳。
“调时”政策的本意应该是为了更好的改善旅客服务,因为对于旅客来说,如果“调时”通知的时间足够早,可以避免提前到机场去等延误的航班,对航司来说,如果“调时”到位,可以减少不少被统计的“不正常航班”,也就提高了航班正常率。
然而,实际情况并非都那么理想。
今年以来,“调时”的频率似乎变得更多。有航司运控部门的签派吐槽:一个晚班就调了100多班,工作量翻倍;有旅客则吐槽:一早起飞的航班凌晨后才通知要调时延后三小时,人已经按照早航班的时刻起床了,航司地服人员还一直在强调不是“延误”是“调时”……
看来,航班正常率数据提高之下,旅客和一线人员的幸福感,并没有完全同步提高。
不过,也有航司运控人员提到,今年以来航班正常率的提高,除了有对“调时”的运用越来越“娴熟”的因素之外,飞机利用率还没满血之下,各环节运行保障效率也确实有所提高。
在今天的发布会上,减少航班取消和延误,依然被民航局确定为改善服务举措的“头等大事”,不过,对于2023年的国内客运航司航班正常率目标,民航局只给了个“80%以上”的目标。
与此同时,民航局也在征求各方意见,拟对航司的航班正常率统计标准做出调整,提出更严格的要求。
一直以来,追求安全,效益与服务三者之间是存在矛盾的,到底应该通过怎样的政策来平衡?同时提高员工和旅客的满意度?在航班正常率这件事上,欢迎留言补充你的更多建议~